close

「終結父母的管教噩夢及挫折循環,不抓狂也能教好孩子的管教心法,

輕鬆化解每一場親子衝突,打造愛的小時刻」-明橋大二

 

爸媽安心育兒系列第2彈

這本是我上篇文章『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 的進階版

『3~6歲做對管教 不打不罵 孩子更聽話』

作者一樣是日本兒童諮商醫生-明橋大二

3-6歲書.jpg

0~3歲建立完自我肯定感後 3~6歲開始建立規矩

這兩本我當初是成套一起買的

是我非常喜歡的育兒書之一

 

上一篇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

像是圖文並茂 用漫畫來說明育兒困境

或是該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這些處境

裡面的插畫都非常的可愛

讓揚咩咩不知不覺就把整本讀完了

3-6歲目錄

(就連目錄的插畫都這麼可愛)

 

進階版就來分享幾點揚咩咩覺得很棒的觀點

1. 孩子心靈成長金字塔

 

3-6歲肯定感

常有人說3歲以前會奠定小朋友的性格

就是所謂的自我肯定感

自我肯定感強烈的小朋友

會比較獨立、堅強、面對挫折的時候較容易克服

原因是因為小朋友覺得「我是重要的人」「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藉由爸媽的擁抱和關愛

讓小朋友培養「我很開心我能被生下來

 

建立起自我肯定感後

3歲開始逐漸接觸"社會",去幼稚園和同學社交,開始有獨立想法

學習什麼是"規則、自律、社會化"

作者形容3歲前擁有足夠的自我肯定感 就像擁有的心靈救生圈

當社會化的過程中 遇到大風大浪的考驗 還能繼續漂浮著前進

但沒有心靈救生圈的小朋友 光是要活著 就累到不行了

 

自我肯定感V.S.自戀

自我肯定感不等於自戀

自我肯定感高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自戀的人是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3-6歲比較圖

**所以說基礎(自我肯定感、規律)打的好,對於往後的"學習"會更加容易**

 

 

2. 培養「共感」

共感指的是體察孩子的情緒,和他一起體會

比如說孩子跌倒的時候

和孩子說「媽咪知道你很痛喔」代替「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不能哭」

玩具被搶的時候

和孩子說「媽咪知道你覺得這樣很討厭」代替「你是太柔弱才會被搶玩具」

孩子有時候只是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同

前者會讓孩子覺得「爸比媽咪了解我,我有個避風港,爸媽很愛我

畢竟有時孩子只是一個情緒點上來

後者的作法會讓孩子覺得「爸比媽咪是不是也覺得我很弱、我是不是不被爸媽需要

 

記得有次我帶我女兒(2歲8個月)去買養樂多 她拿完多多後 站在脆迪酥面前不走

我和她說我們家有餅乾了(前一天才買了一包脆迪酥還沒吃完)

不然多多和餅乾選一個 看你想要哪個 (想說讓她自己選擇)

但她還是不動不講話 一付就是我兩個都想要的臉

(因為前一天多多和脆迪酥兩個都買了)

本來我有點生氣 因為帶她去公園玩我也有點累了

後來想想我女兒個性很倔 用罵的她是絕對不會妥協的

我就蹲下來心情平和的和她說「媽咪知道你想要買餅乾

可是我們家還有昨天買的脆迪酥

我們買多多回家把脆迪酥吃完好不好」

原本想說這句話好像很難說服她

結果她居然眉開眼笑地往櫃台說「結帳、回家」

 

還有一次 我女兒很愛撒嬌 常常走一走就要我抱

她是個可以在飛牛牧場從頭走到尾的一個健力腿

家裡到公園一小段路她怎麼可能走不動XD

我就抱了一下 然

後和她說「媽媽知道你想抱抱 可是媽咪腳痛痛 前面紅綠燈下來自己走好不好」

結果走幾步路還沒到紅綠燈 咩寶就說「妹妹自己走、妹妹好棒」然後下來自己走

當下真的是覺得很有趣,咩寶還自己誇獎自己哈哈

 

**和孩子站在同一條線,孩子會更有自信的去面對各種困難**

 

 

3. 撒嬌V.S.寵壞

這是一個大家很常討論的議題

根據作者的描述 一種是界定在物質與心靈

「你把玩具收好就給你糖果吃」-這是寵

雖然達到了效果 但以後孩子就會變成我玩具收好了 給我糖果

作者是覺得不評論沒做好的部分 只有一點點也可以稱讚

比如說要洗澡了 孩子沒有收玩具 但是馬上放下玩具走進浴室

就不評論沒收玩具這件事 稱讚他很棒馬上放下玩具

一點一點的建立好習慣

 

另一種是界定在孩子能否自己完成

若孩子已經到了可以自己完成的年紀 父母硬是要介入 就是寵

(這種最常發生在阿公阿罵身上...)

但如果孩子還無法自己完成的部分

就讓孩子撒嬌吧

3-6歲比較圖-2

 

揚咩咩覺得作者提到一點很棒

就連我們大人都需要撒嬌了

比如說「老公拜託今天幫我洗碗」「前輩這件事情可以幫我一下嗎」

連撒嬌這件事都被制止的話

會將這份壓抑轉換成遊戲成癮、酒精成癮、手機成癮...(不就是現今社會嗎XD)

 

**撒嬌能孕育出對人的信賴和體貼,絕對不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

 

 

4. 傾聽孩子說話

作者提到三點很重要的事

「自己講話的時間不能超過孩子說話的時間」

「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搭配點頭"這樣啊"」

「重複孩子說過的話」

其實這些就是回應到前面說的肯定感

有時候孩子不是要一個解決方案或是什麼聽取經驗

他只是一個孩子啊!!!

上面那三點都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被重視"

我覺得傾聽孩子說話這點 是個很好培養親子關係的方式

 

像是咩寶就很喜歡睡覺前躺在我的肚子上和我聊天

雖然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在唱歌或是自言自語

「球球也在睡覺」「明天找阿罵吃飯飯」「去公園騎車車」

但我覺得她很享受這個時光

(然後媽媽就不小心先睡著了XD)

 

**傾聽包容孩子的心情,孩子的心情也會隨著大人的重視而改變**

 

5. 管教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

比如說孩子打了同學 與其說「你怎麼這麼粗魯」 不如說「推別人是不好的」

前面指責的是"你"這個人,後面指責的是"推別人"這件事

就像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

 

再來就是管教的方式-先制止 再對視 以短句表達

而不是歇斯底里 一拖拉庫的亂罵

有時候小孩子越激動 父母要越冷靜

3-6歲制止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一同和孩子思考解決方式

與其說「不要跑」不如說「用走的」

「不要站在椅子上」不如說「好好坐著」

「不要亂丟滿地」不如說「我們一起收拾」

有時候同理心想想 小時候我也不喜歡一直被命令

太多的限制只會讓我更想突破

 

**比起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說明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會更有效果**

 

 

 

 

小結

養兒方知父母恩

教養小孩對父母來說真的是一件突破自我的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知道該怎麼做 但就是做不出來

不坊回到小時候看看以前的自己 希望父母怎麼對待我們

小小的嘗試一次 會有意外的收穫

獻給全天下辛苦的爸媽

我們一起加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揚咩咩 的頭像
    揚咩咩

    揚咩咩的旅程

    揚咩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